柳钢“单飞” 武钢独担2000亿防城港项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294  更新时间:2015-9-15 9:00:57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联合重组在中国的钢铁行业不算新鲜事,宝钢集团收购八一钢铁,鞍钢集团收购攀钢。一系列的跨区域并购虽然很风光,但是风光过后,联合重组中的主导企业也面临不少问题,比如两家不同的企业该如何进行整合?相互间的利益该如何协调?一旦合作终止,双方的善后当如何处置?近日,武钢和柳钢正式结束10年合作,正是这类风险的集中写照。对于产能过剩、合并呼声甚高的钢铁行业,武钢和柳钢的案例,足以让人冷静。

9月9日,柳钢股份的一则公告宣告了一场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以分手告终。公告显示,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的股东会一致通过《关于调整公司股权结构的议案》,同意广西国资委从广西钢铁集团撤资,柳钢集团退出广西钢铁集团,从而使广西钢铁集团成为武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也由468.37亿元调减为80亿元。

至此,武钢集团全面接手广西防城港项目。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武钢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依然没有放弃,防城港项目还是按照最开始的方案在进行。宝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也曾公开表态,力争早日将防城港项目建成世界一流的钢铁基地。

“联合重组在中国非常艰难,即使联合了,如果不能重组也会分道扬镳。”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中国钢铁业重组很困难,但他同时表示,尽管有困难,但对中国钢铁行业来讲,在产能多、企业多、债务多、竞争多的背景下,联合重组依旧是大势所趋,依旧是钢铁行业很重要的一条出路。

“迟到”的防城港项目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初让武钢集团与柳钢集团走到一起的,正是防城港项目,如今两方“分手”的原因还是绕不过这个项目。“当时联合重组的目的是想建防城港项目,这次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利益的不一致或者没有达到目的。”一位不愿具名的钢铁行业分析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陈武在与来访的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会谈时明确表态,“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虽于2012年5月获得国家正式核准,但项目总体建设进度仍不尽人意。”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2005年12月,广西国资委与武钢集团签署了《武钢与柳钢联合重组协议书》,为推进防城港钢铁项目,双方约定联合成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武钢集团以现金出资占80%股权,广西国资委以柳钢集团全部净资产出资占20%股权,初始注册资本为440亿元。

3年后的2008年9月,广西国资委与武钢集团签订《武钢与柳钢联合重组合同书》,约定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不过此时防城港项目依旧未能取得国务院批准。

事实上,2008年的重组方案确定后,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新建钢铁产能审批严格控制,这也成为防城港项目迟迟未获得正式批准的重要原因。

直到2012年5月,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终获批准,“这个项目有点吃亏,如果当时能够批复的话,比如2008年就能开工,其实还是有机会的,至少不会像现在这么难。”分析师告诉记者,防城港项目获批之后对这一项目的争议才开始慢慢多起来,因为在2005~2012年这7年时间,中国新增了太多钢铁产能,此时批复已经太晚。

分析师告诉记者,当初地方政府对于武钢、柳钢重组的期待比较强烈,对此的推动措施也比较多,但市场意愿的因素在这次重组中占比太小,“这和近几年钢铁行业发展变化有关系,如果这几年行业形势向好的话,这个变数会小一些。”分析师向记者说道。“关于柳钢撤资的事情,集团并没有可以对外发布的消息,因为柳钢已经发了公告,我们没有额外的消息发布。”武钢人士对此显得较为平静,仅向记者表示,集团认为柳钢撤资是商业合作的正常现象,双方都有合作与不合作的自由,“我们也认为是正常的,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但是我们建设防城港项目的信心和决心是不会变的。”

武钢“不离不弃”

“马董上任后的第一次外地出差,选的就是广西防城港,这也说明集团对防城港项目的重视。”上述武钢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公开资料显示,马国强于今年6月2日接任武钢集团董事长,10余天后就前往广西与当地政府进行商谈。

武钢集团一直将防城港项目当作大事来抓,甚至将其视为集团未来发展的“生命线”,原因在于:武钢地处内陆,铁矿石抵达沿海再溯江而上需支付长江水运费用,每吨生铁成本比宝钢多400多元,每吨粗钢成本则多出20美元以上。在当时钢铁行业净利润率不足1%的情况下,这样的差别不弱于云泥之间。

于是,深居内陆的武钢将目光投向了防城港,如果能够在这里建立钢铁基地,采购和销售等成本都将大幅降低。同时,以防城港为出口基地覆盖中南地区,辐射东南亚,完全符合武钢的中西南战略。另外,防城港项目采用“港厂结合”方针,通过两个万吨级的专用矿石泊位及10万吨级煤炭泊位,可以将原材料从海船直接卸抵原料场,部分产品也将通过港口运出。

武钢人士告诉记者,正是为了建设防城港项目,集团才决定和柳钢合资成立广西钢铁集团。根据防城港项目原建设规划显示,该项目共分三期进行,累计产能分别为1000万吨、2000万吨、3000万吨,投资金额分别为686亿元、686亿元、695亿元,三期合计投资达到2049亿元。

不过,广西方面撤资以后,广西钢铁集团将成为武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防城港项目也将由武钢集团单独运营,武钢集团是否会因此背上“包袱”呢?

分析师表示了担忧,她认为柳钢集团撤出后,武钢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拖累,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资金,以前是两家出,现在只剩下武钢自己,“另外,武钢毕竟不是当地企业,各个方面可能不会像之前那么顺畅。”

也有专家认为,此次事件并不会对武钢造成太大拖累。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防城港项目其实一直是武钢在建设,地方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仅是提供相关支持,毕竟地方政府会从中直接受益。

当记者问及两千亿的总投资额以及产能规划是否有变化时,上述武钢人士表示,目前并没有得到这些规划出现变化的消息,都是按照最开始的方案在进行。事实上,马国强也曾公开表态,武钢集团将按照广西当地的部署和安排,力争早日将防城港项目建成世界一流的钢铁基地,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那么防城港项目如今进展如何呢?武钢人士告诉记者,前期的冷轧项目有两条生产线已经顺利通板试车成功。另据了解,项目的产品主要定位于高档汽车板和高档家电板。

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则向记者表示,不能因为此次事件就简单地说防城港项目不行了,这个项目现在还是有出路,而武钢至今也没有放弃,“一个大的项目,有时候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随着东南亚以及北部湾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空间还是有的。”

柳钢“单飞”谋重组

与武钢分手,柳钢集团得失几何?

有评论认为,此前广西钢铁集团的成立被视为是两大钢铁集团联合重组的标志性事件,此次柳钢抽身离开广西钢铁集团,令人意外。柳钢和武钢重组十年,但双方一直并无实质性整合,都是独自运作,没有工作交集,唯一的合作即是合并财务报表,如今这一项也终止了。“双方合作没有什么进展,特别是柳钢可能没有从重组中得到什么好处。”胡艳平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认为,当初武钢集团以重组者的姿态将触角伸向西南地区,但是柳钢集团并没有通过两者的重组得到实质发展,反倒给人的感觉是这几年依旧在原地踏步。

这一点从柳钢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柳钢股份近年的业绩表现可见一斑。2009~2014年(即2008年重组以来),柳钢股份净利润分别为2.7亿、6.31亿、3.62亿、1.22亿、2.16亿、1.68亿,除了2010年表现突出外,其他年份则是不温不火。

柳钢股份2015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132.49亿元,同比下降28.26%;净利润-6.32亿元,同比下降415.77%,创下了2009年以来的新低。

长江证券认为,即便柳钢股份积极降本增效,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公司缓解经营困境,但在需求低迷导致同比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公司二季度业绩继续亏损;由于矿价自二季度起便明显强于钢价,公司成本压力提升,导致毛利率环比继续下降,加重了公司经营压力。

或许是巧合,马国强赴广西会谈的当天,即6月15日午间,柳钢股份宣布停牌,筹划重大事项。后来该事项明确为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方为北海诚德镍业有限公司及相关公司。据了解,北海诚德镍业是广西规模最大的特种钢材冶炼企业之一,主要产品为镍铬合金板坯、板材、带材等;2012年北海诚德镍铬合金产量突破100万吨,其计划产能以160万吨新材料工程为主。

除了柳钢股份的最新动作以外,未来一个可以关注的方向,或许就是柳钢集团对柳钢股份的资产注入。记者注意到,柳钢股份成立之初,就为解决独立性问题而进行了一系列重组,但是上市公司和集团公司之间仍有大量的关联交易,目前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

另外,柳钢股份也曾表示,拟在融资市场和政策环境允许时,择机分步收购柳钢集团钢铁辅助性生产资产和冷热轧生产线,此举不仅可以解决关联交易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公司吨钢盈利能力。因此,不少券商都认为,长期来看,柳钢集团的资产注入势在必行。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试图与柳钢集团方面取得联系,了解关于此次撤资以及集团后续规划等情况,但截至发稿,并未获得相关回复。

《《《

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

钢企重组配套政策还不够“本地联合”才靠谱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面存在产能多、企业多、负债多、竞争多的情况,企业的兼并重组如家常便饭,在行业权威人士看来,兼并重组将成为未来中国钢铁行业的重要出路之一。但是近日,武钢、柳钢的分道扬镳也不禁让人反思:中国的钢铁企业究竟该如何进行重组,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重组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

赵喜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关于鼓励钢企兼并重组的政策早已有之,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年以前,包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部委,以及中钢协、冶金商会等行业协会都在呼吁钢企兼并重组。但十年来,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不但没提高反而下降了,离散度越来越大,表明钢铁业兼并重组难度很大。

赵喜子认为,出现上述情况的重要原因在于:虽然有政策鼓励,但是并没有具体的落实办法。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还应该有土地、税收、融资等配套政策以及退出通道。

大的钢铁企业在对其他企业进行兼并的过程中,必须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同时还要把被兼并企业落后的设备淘汰掉,为了减少兼并带来的亏损,可能需要把被兼并企业的部分土地资源转换为商业开发,但这就面临土地性质转换的限制,因为以前属于工业用地。类似这种情况,就需要土地政策支持,涉及国土资源部门。“税收政策就是可以考虑给予兼并主导企业三到五年的减税,这一政策涉及税务部门;另外还有融资政策,则涉及各大银行,如果银行说涉钢企业不给新增贷款,那么企业的贷款难度将会很大。”赵喜子向记者表示,这些政策的出台涉及多个部门,如果没有配套实施政策,企业怎么会去兼并重组呢?

对于时下热议的武钢与宝钢合并的传闻,赵喜子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向记者表示,宝武合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好比鞍钢和本钢,因为在同一个地方,本来是最有条件合并的企业,但即便如此,也会因为一个是央企、一个是地方国企,导致至今也没有合并起来。而宝钢和武钢,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湖北,跨省合并就更有难度。”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钢铁行业人士中,均表示对宝武合并不看好,但是相比之下,券商的态度则积极得多。例如国金证券指出,武钢、宝钢合并“有利可图”——合并后的联合体的硅钢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将达到85%,未来两家公司在硅钢领域的竞争关系将消除,有利于产品价格上涨;宝武合并还能解决恶性竞争、提升对上下游的话语权,并且对地方国企整合带来示范效应;加速行业洗牌、改善行业竞争格局。

那么究竟怎样的钢企重组才是业界认同的呢?对此,赵喜子认为,产钢重地应该以本省市区为单位去推进联合重组,沿着这一思路来看,目前河北省和上海市的国有钢铁企业重组是比较成功的。

赵喜子认为,除了这两地以外,分布在其他地区的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也基本上完成了本地区的兼并重组,也是比较成功的,例如内蒙古包钢、山西太钢、湖北武钢。

赵喜子告诉记者,此前相关部委、协会都在呼吁钢企兼并重组,总的设想是成立三到五家特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另外还要成立十家地方性的大型钢铁企业,这样大型钢铁企业可以占到中国钢产量的85%,他对这种呼吁也表示赞成。“中国的钢铁产业一定是大中小相结合,以省市区为基本单元形成若干个大的集团,同时可以看到,很多特钢企业都是小企业,(但盈利能力非常好),所以钢企重组不是规模越大、装备越强就越好。”赵喜子最后补充道。

[需要查看更多数据,请免费试用钢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