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铁市场供不应求时期,价格攀升对中国钢铁行业是‘福’,但‘福’中隐藏着的‘祸’就是发展中的产能过剩和无序竞争过度;当钢铁市场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对中国钢铁行业是‘祸’,但“祸”里隐藏着的‘福’就是观念再更新和发展方式转变。”11月27日,在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北京市科委指导,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设备分会主办,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15冶金创新论坛暨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先进技术交流研讨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首席分析师迟京东表达了自己对于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机遇和转型升级的看法。
随着我国钢铁行业“黄金10年”的结束,当前,我国钢铁工业进入了“寒冬”———钢铁消费下降、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恶性竞争激烈、钢材价格下跌、行业亏损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钢铁工业如何“过冬”?发展方向是什么?转型升级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迟京东表示,想要摆脱现在的困境,实现转型升级,就要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努力发展市场经济,最终实现由粗放式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由钢铁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实现钢铁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只有全钢铁行业一起努力,才能共渡难关。”
钢铁企业不顾一切地在求保存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为5.90亿吨,同比减少3566万吨,下降4.55%;而全国粗钢产量为6.75亿吨,同比减少1519万吨,下降2.2%。显然,国内钢铁消费量下降,其幅度远大于粗钢产量降幅。
“其实,消费下滑也没太大问题,因为中国的钢材市场是很大的。问题在于,当消费下降时,产能还在扩大。”据迟京东测算,2015年~2018年,我国改造新建炼铁炼钢产能各1亿吨;扣除其中置换的产能,届时,我国钢铁总产能将超过12亿吨。而目前,国内钢材的消费能力大概为7亿吨,出口量为1亿吨,远远小于总产能;届时,国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其结果就是钢材价格大幅度下降。
“在这种状态下,思想观念上必须要有所转变,要从粗放式扩张规模的模式走出来。”迟京东认为,钢铁企业现在是不顾一切地、自杀式地求保存,而不是在求生存,因为求生存是要有效益的。他强调,如果不寻求改变,仍旧不顾一切地求保存,期盼钢铁“寒冬”很快过去只是幻想。
中国对粗钢的消费已经进入了平台期,近一两年粗钢消费呈回落趋势。面对这种困境,迟京东认为,中国钢铁行业进入真正的供大于求阶段后要面临的关键词就是调整。
“任何情况下都是挑战和机遇共存的,中国仍旧是全世界钢铁消费最大的市场,只要选对了转型发展的方向,这些困难都可以逐步解决。”迟京东表示,站在行业,同时兼顾企业层面,今后钢铁工业要转型要通过改革着重解决3个问题:
一是怎样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市场的主导作用。要通过改革,营造公平的竞争市场环境,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政府要对市场进行有效地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监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二是着力解决产能过剩背后掩盖的企业体制机制问题和发展理念、发展方式问题。迟京东指出,目前,全行业都在亏损,但亏损最大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亏损排名前10名的企业中有9个国有控股企业)。所以,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以用户为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着力构建行业有效自律及信息服务、预警预测机制。迟京东认为,现在钢铁企业是有市场的,钢材也都能卖出去,关键问题是大家都把价格压得很低。“这说明我们的市场是不自律的、是无序的、是恶性竞争的。要靠改革开放,来完善我们的市场环境。”他表示。
规模效益并非长期战略
迟京东指出,过去,我国钢铁企业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调整解决了“没有”和“少”的问题,解决了过去长期依靠进口的矛盾;但是,规模效益并非是钢铁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今后,要解决的是钢铁企业怎么服务好用户的问题,面临的是市场里高端产品的恶性竞争问题。
我国钢铁产品产量多,但是,生产效率并没有大幅提高,和欧美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劳动生产率,2014年,钢协会员企业人均产钢317吨,其中亏损前10名企业为225吨。而2012年,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钢铁工人劳动生产率就分别达到613吨、576吨、483吨、656吨。其中,美国钢铁公司、日本新日铁和韩国浦项分别达到827吨、1954吨和1131吨。
差距显而易见,这也体现了在现实条件下,我国钢铁业由偏重规模效益向提升劳动效率和效益转变的必要性。同时,过去粗放式发展,导致产品的同质化,造成了行业无序竞争。因此,从以量取胜阶段过渡到以质取胜,转变思维才能摆脱困境。
“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味坚持粗放式发展无疑是死路一条。”迟京东表示,解决这些问题,要以市场为主导向以用户为导向转变,注重产品个性化,提升质量。
据介绍,目前,我国部分实物性能质量差距还很大,最主要的是波动性比较大。比如对于耐蚀钢,日本将其机理研究得很透彻,普碳钢就可以达到很好的耐蚀性能。而国内钢铁企业目前关注的还是数量和价格,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真正实现由钢铁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在质量与服务中挖掘价值,这才是能保我们生存发展的关键。”迟京东表示,要从以钢铁生产为中心向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转变,从以数量扩张为中心向以性能质量为中心转变,从以材料制造为中心向以材料服务为中心转变,通过原始创新的“技术差异”转化为“自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形成自有品牌。
以宝钢为例,宝钢在国内建立了很多加工配送中心,构建了自己的材料服务体系,宝钢在市场上的品种,毛利润都非常高,自然有收获。
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才是根本出路
“我可以肯定地讲,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水平不是世界落后的,也没有像一些专家说的差距那么大。从各国的平均水平来看,我们和他们只在伯仲之间。不要把我们的平均水平和别人最先进的技术来比,先进技术之间的对比,我们和国外几乎没有差距。”迟京东特别强调,自主创新就是要企业坚持原始创新,发挥比较优势,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核心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钢铁企业现在面临较大环保的压力的原因有2个:一是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总量太大。钢铁工业对GDP的贡献只有4%,但是耗能却占15~16%,耗能太大;二是一些地区钢铁污染排放已经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比如华北地区,钢铁、发电、水泥、平板玻璃等会产生较大污染的行业规模都是居于全国前列,再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同时,亏损也给减排带来了很大压力,如果想要把环保真正做好,我估计吨钢至少要提高100元~150元的投资和运行成本。”迟京东表示,钢铁企业要从钢铁的整个全生命周期来考虑节能减排。如现在履带钢、镁合金带钢、工程塑料带钢发展得如火如荼,因为下游行业要节能减排,对材料要求更轻、更强、更耐用,就需要钢铁企业开发出更薄、更轻的材料以满足需求。不这样考虑问题,节能环保的路就走不通。
另外,钢铁企业还要通过优化工艺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如“一罐到底”技术、薄带连铸工艺等,这些工艺进步所带来的节能减排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不能放松。”迟京东强调。
迟京东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由自力更生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中国钢铁工业自我发展过程中,承接了全世界钢铁过剩产能的转移,解决了全世界钢铁产能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引进国外的二手设备和技术,完成规模扩张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是,今后自主创新的路继续按照这个模式走下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迟京东表示,要走好今后自主创新、技术进步的道路,就要明确供大于求趋势长期化、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加、产品竞争会日趋激烈这3个前提。未来技术进步的方向应该是按照用户的需求,做好专业化、差异化、高品质化,不断向高质量、高性能、可持续发展转变。其中,高质量高性能是指产品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长寿命,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生产低消耗、低排放、低成本、高效率。
“钢铁企业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迟京东表示,中国钢铁企业潜力巨大,关键在于要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把钢铁行业通过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抬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这样才能推动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钢铁强国。
[需要查看更多数据,请免费试用钢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