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商讨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下调 或降1%左右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92  更新时间:2016-1-18 11:18:2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随着“十三五”大幕拉起,我国税制改革进入新常态。“十二五”收官之际遗留的营改增工作,在延期后其未完成的减税规模或将由制造业增值税调整来实现。这也意味着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调整工作提上日程。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时隔一个月,市场对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调整的呼声越来越高。

1月14日,《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目前中央多个部门已经开始商讨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下调,税率下调范围预计至少在一个百分点左右。

市场普遍认为,在营改增的基础上,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的调整对减税效果将有较大的改善。

17%税率或降

“对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的下调,目前决策层想做的应该是一种制度,而不是过渡性政策,所以目前更多是多个部委的互相调研和商讨。”一位财税系统人士坦言。

据悉,目前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为17%,财政部2014年决算数据显示,2014年税收收入决算数为119175亿元,其中国内增值税决算数为30855亿元,占全部税收比例约为26%,这个数据也成为所有税种中单个税收收入占比最大的一个税种。

然而对于企业来说,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税收贡献越大,企业承担的税负也就越大。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的《2015年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显示,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企业对各种负担和经营困难的主观感受增强,人工成本攀升、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偏重等是企业反映较突出的问题。

上述报告还表明,在减轻企业负担措施的调查中,样本对国家出台“税收减免”政策的呼声最高,反映此诉求的企业比例达到80%。

在此背景下,减轻增值税税率的呼声渐渐高涨。上述财税系统人士表示,税率的调整,首先会从17%的税率开始,下调范围在一个百分点左右,但是目前还在探讨,并没有最终商定。

对此,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简并税率将成为下一步的改革方向,现在制造业税率最高的为17%,在营改增的基础上,制造业增值税率仍有进一步下调空间。

在2015年12月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这为未来税制改革与制造业减负进行了统筹考虑。

递家股份董事长王宏认为,从2012年开始,中央推出了营改增的减税措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负担,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随着企业营业额下降,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但企业所要缴纳的税率却没有降低。对企业来说,这种税率征收标准必然会给企业增加压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增值税税率分为17%、13%、11%、6%四个档次。

多位财税人士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更多是为增值税制的优化做铺垫,既有解决制造业的增值税基本税率偏高的需要,也有增值税税率简并的要求。

减税扩围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财税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降低增值税税率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决策层也在多个场合对此表态。种种迹象表明,增值税的改革或因营改增的延期而加速。

上述财税人士也认为,中央选择在这个节点提及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的要求,除了企业税负重之外,更多在于结构性减税政策因为营改增延期没有达到财政部预期的减税效果。

数据显示,到2015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营改增已经累计减税4848亿元。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预计到2015年底营改增可以实现累计5000多亿元的减税规模。

不过,这个数字距离财政部此前对营改增9000亿元减税预期仍有3000亿元空间。

一位接近税务系统人士坦言,在营改增延期的背景下,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落地需要从增值税税率上进行调整。

此前,针对增值税税率情况,社科院曾发布《引领新常态:若干重点领域改革探索》报告。报告认为营改增后各行业税负将大体均衡,应用5至10年的时间,大幅度降低增值税的基本税率,将17%下调到10%左右,低税率从13%下调到5%左右。

经济下行压力下,对增值税税率的调整,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财政部数据显示,2015年11月份,国内增值税2587亿元,同比下降0.3%。财政部相关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是受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下降等影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认为,在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的同时还应该下调下游批发零售业的税率。“如果下游零售行业税率不下调,那么企业税负也很难实现整体下调,中央的减税规模难以完成。”

这种观点和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不谋而合。

许善达认为,降低税率是不是只针对制造业仍值得讨论。在他看来,汽车企业主要利润已经从生产销售汽车转到金融服务,如何实现这些企业的税负调整应该进行综合考量。

[需要查看更多数据,请免费试用钢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