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非建厂加速海外布局,汽车激光焊接已占欧美超四成市场份额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一带一路”,是合作之路、共赢之路,也是开放之路,并为湖北优势企业“走出去”制定了路线图。
“一带一路”之下,更多的鄂企走出去了。光谷北斗进军泰国,布局东南亚;湖北三环并购波兰最大的轴承公司,试水欧洲市场;人福医药建成西非地区第一座现代化药厂,造福非洲人民;中建三局签下巴基斯坦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路大单,推进“一带一路”大通道建设。
数据显示,2015年,湖北企业新设境外公司及机构103家,增资项目23个;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35.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创历史新高;我省对外投资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鄂企身影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这当中,民营企业已成为湖北省“走出去”的生力军,据2015年4月湖北省工商联调查了解,目前我省有400多家民营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设立机构,形成了以武汉机电、孝感皮革、仙桃无纺布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集群。
为此,长江商报特别策划湖北企业“走出去”系列报道,对湖北优质企业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发展路径做深刻解读,逐一展示湖北企业在2016年的“走出去”战略设想与实施路径。
产能过剩近来一直困扰着国内钢铁企业,在这样的艰难时刻,钢铁巨头纷纷加快“出海”步伐,武钢也随之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国内外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钢铁市场需求严重萎缩、整个行业产能严重供过于求的背景下,钢铁行业微利经营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大局当前,中国在化解钢铁产能过剩方面提倡“四个一批”,即走出去化解一批、兼并重组压缩一批、产能落后压缩一批、环保砍掉一批,也让钢铁行业格局进行大洗牌。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鼓励钢铁企业集体“出海”是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产业向海外拓展的必然过程。通过并购掌握行业高端技术,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武钢集团已尝到甜头。
在德国老牌企业蒂森克虏伯财务危机之际,武钢将其全球激光拼焊业务一举并购,从而挤进汽车激光焊接的高端领域。武钢集团国际激光拼焊有限公司董事刘吉斌表示,公司掌握了规模化量产激光拼焊铝和激光拼焊卷两项世界顶级技术,为奔驰等知名汽车品牌服务。通过两年努力,2015年,公司已占领欧美42%的市场份额,擦亮中国钢铁行业招牌。
海外投资建厂有效转移过剩产能
目前,国内港口钢铁库存量依然在1亿吨以上徘徊,而全国的钢铁库存量大约在11亿吨,其中有2亿吨是富余的,短期内消化不了。这意味着,未来5年内,中国即使不再生产钢材,都已经够用了。对此,武钢也在近年来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
去年武钢就对外宣称,将在位于西非的利比里亚建设并运营一家合资钢铁厂。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这座钢厂年产能为50万吨,同时建设的还有一座建材工业园。建成的钢铁厂将依托武钢此前在利比里亚开发的邦矿产能。而利比里亚邦矿是武钢主导开发的第一座海外矿山,2013年7月底,武钢邦矿项目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投产。2014年2月,邦矿首船5万吨铁精矿装船运回武钢。
“从目前来看,钢企国外建厂解决钢铁产能过剩是非常有市场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近几年我国钢材出口频频遇到其他国家的反倾销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海外投资建厂,特别是选择矿石资源丰富和对钢材需求量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这样不仅能有效转移我国过剩的产能,还能够解决生产原料运输距离和时间较长的问题,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而且像巴西、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比较丰富,也会降低人力成本。
独自承担2000亿防城港钢铁项目
目前,武钢集团除了加紧海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外,还加紧布局海外市场的产品销售。此前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其电工钢产品已获准进入印度市场。而目前在建的防城港项目,其中一项定位就是辐射东南亚市场。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个项目还是武钢和柳钢重组的奠基石。
早在2008年9月,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改变钢铁全行业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布局分散的落后局面,在防城港钢铁项目已做前期准备的武钢与广西国资委签订了《武钢与柳钢联合重组合同书》,将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广西钢铁集团,其中武钢集团持有80%股权,广西国资委持有20%股权。武钢集团以现金出资,广西国资委以持有柳钢集团的全部净资产出资。
据业内人士称,尽管当时有声音称柳钢对于“联姻”的态度并不积极,但是在当时政府推动以及钢铁环境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双方因为防城港的项目结缘走到了一起。当时武钢与柳钢的重组,是中部钢铁企业首次重组西部钢铁企业,也被誉为国内第一个钢铁企业跨地区重组的案例。
但时过境迁,在多种因素之下,武钢与柳钢分手,这个从提出到第一个冷轧项目投产,“酝酿”了整整10年的2000亿广西防城港钢铁项目还是由武钢独自接手。
武钢外宣办主任孙劲曾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称,武钢与柳钢无缘再合作和钢铁行业大环境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与防城港息息相关的两家钢铁企业,刚刚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武钢股份净利润5.2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81%;柳钢股份上半年净利润-6.32亿元,同比下降415.77%。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在钢铁行业市场化进程中,10年间,钢铁产业发生的巨变,严重的产能过剩已让钢铁产业的重组充满挑战,加快出口成为众多钢铁企业消除库存、应对市场低迷的必选之路,“走出去”正逐步演变成为钢铁行业自我救赎的必由之路。
向境外转移过剩钢铁产能大有所为
眼看着海外市场越战越勇,却也隐忧共存。
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曾公开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将是我国新常态下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我国企业乃至全球企业将会产生重大商业影响。虽然“走出去”不一定能化解产能,化解产能也不能只指望“走出去”,二者不能互为因果,但我国“走出去”的装备制造业、建筑业、钢结构产业、能源产业等都需要钢铁的支撑,我国钢铁产业将会加大“走出去”的步伐。
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目的就是减少我国经济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依赖,密切我国工业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必将给我国钢铁市场带来商机,为钢铁行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研发新品种带来重要机遇。
但同时,赵喜子强调,钢铁企业在“走出去”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家风险是第一位的。因此,一是应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对国家关系相对稳定、政局稳定、法律健全、合作意愿强烈、合作系数高、风险小、有共同利益的双赢项目优先予以考虑;二是坚持“一国一策”的原则,依据东道国认知水平、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来选择是否搞钢铁产业;三是克服过去只与现政权交往或只走“上层路线”的偏好,以防止政权更迭所带来的不可控的国家风险;四是钢铁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找准自身优势,尽可能与所在国的企业合作合资,尽可能与产业链战略联盟合作,将产品“走出去”和投资“走出去”相结合,增强抗风险能力;五是要获得政府的政策层面、金融和信息服务。如果目前我国对“走出去”的政策不作调整,仍然把过剩行业的国内政策照搬到国外,如果政府不提供相关服务,任凭我国企业在境外恶性竞争,企业最终都难以“走出去”。
如果国内钢铁企业只是把过剩产能转移出去,没有发展高端替代品种,那就缺乏了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结构调整的题中应有之义。曾有业内人士直言,借过剩钢铁产能转移境外之机,以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为推手,借势发展更先进的产能和高端替代产品,这更是大有作为的。
细数武钢相关产业发展,重点围绕钢铁供应链、技术链、资源利用链,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形成了矿产资源开发、钢材深加工、高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物流、现代城市服务、国际贸易、金融、冶金建设及装备制造等九大相关产业板块,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互联网思维将成转型关键点
此外,中国钢材出口量激增已经引起其他国家的警觉,一些中国正在以“白菜价”钢材扰乱国际市场的言论开始出现。近两年来,已有多起针对中国钢材的反倾销调查。而且,我国的贸易摩擦国从之前较为集中的欧美发达国家,逐渐转移至亚洲、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
由此中钢协警示称,大量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必将带来贸易摩擦增多,从而影响产品继续出口,并且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不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需要,必将带来出口政策调整。
中钢协副会长张长富表示,以目前的产品结构,大量出口消化国内过剩产量并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钢厂要坚持没有边际贡献不生产、低于成本不销售、不付款不发货的原则,切实控制产能释放,将供求关系恢复到合理水平,行业才能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
对此,武钢就在一直在新能源新领域找突破点。武钢分析称,国际化是中国风电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中国制造、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的设备供应商,未来要想可持续发展,一定要走出国门。如果要走出去,首先是要抓好品质,因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在未来、在全球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那么全球各个国家都要抢占这个制高点。如果从一开始就能注重产品的质量,注重服务,那就会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一个声誉和品牌,尤其是中国制造的可再生能源装备,当前产业的发展已为其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因此质量永远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点。
此外,武钢认为,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例越高,成本就要逐步的降低,质量就要逐步的提高,所以结合互联网革命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要求企业苦练内功,把产品质量做好;另一方面,要学习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一些变化,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效率。
“钢企要切实控制产能释放,将供求关系恢复到合理水平,行业才能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中钢协副会长张长富表示。
[需要查看更多数据,请免费试用钢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