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产没跑赢需求萎缩 黑色系回暖恐受限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254  更新时间:2016-3-8 8:55:3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中部省份产业链调研:

煤炭、钢铁行业:企业经营压力较大,转型路上小心探索

投资冲动已遏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煤炭、钢铁是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区域,下游需求主要为火电、地产、基建等。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下游需求全面萎缩。煤炭、钢铁等企业国有成分高,对就业、税收的影响大,产量虽然在2014—2015年出现负增长,但产能收缩速度不及需求萎缩速度。

我们走访的两家钢厂A和B都是国有大厂,产品属于中高端,销售渠道成熟,近几年都未盲目扩张产能。不过,2009—2012年民营钢厂的无序扩张导致钢厂整体生存环境恶化,这两家钢厂也未能幸免,日子不像以前那么舒坦了。

钢厂A重组了两家中小型国有钢厂,但是1+1<2的现象明显。目前,钢厂经营不景气,小厂巨亏拖累了大厂效益,但大厂自顾不暇,没有能力大规模改革,其甚至有把其中一家小厂还给当地国资委的意愿。反思近几年钢铁行业横向兼并案例,宝钢并八一和韶钢、鞍钢并攀钢、武钢并昆钢和鄂钢,几乎都没成功,倒是不少股东“壮士断腕”,将钢厂低价甚至无偿转让。

钢厂A在沿海上马了新项目,但基于市场状况,仅使用轧钢生产线,并未开启高炉,粗钢实际产量没有增加。与此同时,其资本开支从以前的100亿元压缩到目前的20亿元,用途在于改善工艺和调整结构,而不是上马新项目。

钢厂B则是一直专注于钢铁主业,力求打造全球最有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

煤企C主要生产炼焦精煤,由于产品属于稀缺煤种,该企业算是山西经营情况较好的煤炭企业。2015年,该企业产量与2014年基本持平,几乎没有新增产能,在建工程也都缓建、停建。

煤企D以煤炭贸易起家,是集生产、贸易为一体的供应链服务商。该企业的煤矿较新,没有60万吨以下、机械化程度低的落后产能。2014年煤企D产煤1700万吨,2015年产煤1960万吨,预计2016年产煤2000万吨,且贸易量在1亿吨。与煤企C相比,煤企D的在建项目有所放缓,但既有矿井正常生产。

国企社会责任大,人员分流问题棘手

钢厂A和B、煤企C和D都是国有企业,其占用低息贷款和优质资源,同时也承担着社会责任,人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碰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钢厂A产量在1400万吨,现有职工2.5万人,之前已经清退了1.2万名劳务工。近期,工厂准备优化人员6000名,以55岁以上员工为主,待岗休假,五险一金照常交,另外每月补偿生活费2000元,其中1000元由政府承担,并承诺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帮助员工转岗再就业。由于钢铁行业不景气,该政策认可度较高,想走的人员比计划数来得多。

煤企C也有同样的人员困扰:年轻人不愿意干苦活,一线缺人,而地面辅助工作岗位人员过剩,且年纪偏大的职工较多。煤企C下属某矿已经开采了81年,现在,企业有分流30%—40%员工的计划。不过,该计划公布后,员工堵大门进行抗议。

与上述三企业相比,煤企D的人员构成相对简单,含协议工在内,共1.3万名职工,人员负担并不重。煤企D已经向员工承诺,不裁员、不减薪、优化薪资结构。

资金流向差异化,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

2月16日,央行在官网发布了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同一天,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从微观行业、企业角度来看,资金流向差异化,有保有压。钢厂A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没有被银行抽贷,信贷成本等于基准利率,但是下属两家钢厂公布巨亏业绩后信贷压力增加。钢厂B的信贷成本基准则下浮10%。

银行对煤炭行业信贷政策为压缩存量、严控新增。煤企C为盈利优质煤企,贷款利息基准最多上浮8%,发债成本高于银行信贷。煤企D信贷按基准利息,总量保持稳定,适度增量。不过,银行以一年以内短期贷款为主,不愿提供长期资金。

去产能过程中,大量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资金面上,企业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大型国企、优质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低,小型、亏损的民营企业则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家电、汽车市场回暖,钢厂对其持续性存疑

2015冬季钢厂、煤矿大幅减产,库存偏低,叠加春节后需求复苏,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螺纹钢、焦煤、动力煤期货价格较年前低点分别反弹了19%、24%和22%。

钢厂A工作人员表示,2015年11月,下游家电、汽车需求开始复苏,硅钢、冷轧、汽车板等相关品种价格走强。此外,因人民币贬值,家电出口订单转好,且家电库存低,美的、格力等终端催货,工厂春节都未停工。

汽车行业也在2015年年底冲产量。目前,需求比2015年稍微乐观。但钢厂A认为价格上涨是阶段性的,因为汽车行业去年5月就进入了淡季。

目前,钢厂A无库存压力,节前冷轧等品种订单充足,春节没有库存积累,且近几个月现金流改善明显。不过,房地产投资增速较低,政策刺激的边际效应递减,工程项目需求偏弱,长材销售不乐观。

钢厂B同样认为钢价反弹难以持续。产能没有实质性减少的话,价格弹得越高,跌得就越惨。只有供给侧改革的时间长一些,才能有效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若价格马上反弹,又会给要退出的产能和企业以希望。而这,对行业来说不是好事儿。

煤企C的客户主要是山钢、首钢、包钢、宝钢等大型钢厂,他们之间合作稳定,价格变化慢。

煤企D的工作人员表示,其下游需求平稳,价格略有上涨,但短期没有明显的回暖迹象。

总体来说,处于产业更上游的煤企,销售渠道稳定,对市场的敏感度不如钢厂。

横向整合不积极,产业链延伸更受欢迎

尽管政府处理僵尸企业的思路是“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但企业对行业内整合的热情并不高。

钢厂B负责人认为,现在钢铁企业经营情况都不好,难以有效兼并重组,要有效改革,需把长期亏损的钢厂彻底淘汰,把设备转移到海外。例如,海鑫钢铁破产后又被建龙重组,淘汰落后的阻力较大。

煤企C的做法是将业务向产业链下游发展,2012年收购一电厂,电力装机容量不断增加。

煤企D以煤炭贸易起家,经营思路更加活跃,其在下游打造电商平台,线上线下结合,从贸易企业转型为服务企业,做类似于瑞茂通的供应链金融项目,提供运输、仓储、配煤、贸易对接等服务。据该企业负责人介绍,虽然有低价收购煤矿的想法,但意愿不大,最多进行产能置换,收购部分优质民营矿井以替代自身高成本矿井,他们更倾向于收购有盈利能力的新能源项目。

铁路行业:建设高峰仍未结束,过剩产能正在积累

全国铁路货运的80%用于运煤,铁路行业与煤炭行业荣辱与共。2015年全国铁路货运量减少12%,2016年1月减少18%,2016年2月煤矿放假,运输情况更差。

调研中,我们走访了铁路公司E,其负责人向我们诉苦,说现在是经营最困难的时期。该公司将煤炭运费从0.1元/吨/公里降至0.09元/吨/公里,降幅为10%。然而,运费下降并未增加运量。

铁路货运需求萎缩,而铁路建设增多,释放了既有线路运力。E公司主营业务是运煤,2015年运量为3.9亿吨,2016年预计为3.5亿吨。

地方企业不赚钱,强烈要求铁路运费降价。国家发改委决定,2015年1月起把铁路运输定价权下放到铁路总公司。对于非上市铁路局而言,只有建设、运营任务,运价不放开,亏了算国家的,没有业绩压力。新建的高铁项目,几乎没有盈利的。

目前,没有民营资本投资修铁路。我们调研的一家企业,之前在铁路上有投资,现在已不再继续投入资金。不过,铁路行业不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业,铁路总公司的任务在于把8000亿元建设资金“花”出去,盈利并不是其主要考虑目标,所以铁路建设高峰期还有3—5年。

供给增加,需求萎缩,后期铁路行业可能也会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铁路运费仍有下降空间。

地产行业:城市之间存在差异,大公司销售更顺畅

地产公司F是全国前十的大型地产集团,这次我们走访了其武汉和太原公司,发现两地业务差异明显。

武汉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坐拥光谷与东风汽车两大核心产业,京广、沪汉蓉两条高铁大动脉在此交会,兼有长江港口之便利。2015年武汉GDP达10956亿元,同比增长8.8%,占湖北省总量的37%。

光谷占武汉1/3的GDP,每年有3000—4000家企业入驻,2万—3万名毕业生流入。另外,沌口开发区以东风汽车为主导,每年有5万人流入。

人口增加,住房需求随之增加。2015年武汉房地产库存同比下降2%,目前仅够销售7个月。根据经验,库存8—12月为正常水平,8个月以下,市场就会涨价。

2015年武汉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上涨30%,达到2275万平方米;均价为8579元/平,上涨16%,但与2010—2014年的均价基本持平。商品房成交面积上涨,土地成交面积却大幅下降。由于城中村供应高峰期已过,土地较为稀缺,尽管开发商拿地积极性高,2015年土地成交面积却从2235万平方米下滑至1480万平方米,开发商只能加快对前期储备土地的开发。

2014年9月30日武汉取消限购,加之近期降契税、降首付的政策,市场信心增强,现阶段120平方米的改善性三房最好卖,销售速度超过预期。单从开发商角度看,武汉市场存在着大开发商不断侵蚀中小开发商市场的现象。F公司不是武汉本地的企业,但由于实力雄厚,其在武汉地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武汉的购房者中,30%为本地人,50%以上为生活在湖北的非武汉人,省会人口吸附能力强劲。与武汉相比,其他地级市表现不佳,襄阳市201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仅200万平方米。

再看太原,作为资源型省份的省会,太原近几年经济发展遇到瓶颈,2015年GDP仅2735亿元,约为武汉的1/3。太原离北京仅500公里,吸附能力被首都分流,太原GDP占全省总量的21%,也不及武汉。

2015年,特别是5月之后,太原地产销售活跃,全年销售面积增加27%,恢复到2013年的水平。2013—2015年,销售面积分别为634万、495万和629万平方米。另外,平均房价在7000元/平方米,市中心在11000—12000元/平方米。

太原购房的主体为新太原人,15%—20%的购房者为在山西生活的非太原人,比例不如武汉。

山西60%的县城财政崩溃,员工工资保六争八,即保证发六个月工资,争取发八个月工资。太原地产销售回暖,对冲不了其他地市的衰落。预计2016年以后,地产投资也会恢复理性。从开发商的角度看,据F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太原地产销售前10名全部为外来大品牌,其中,恒大和万科占30%。

产能增长势头已遏制,但减产速度不及需求萎缩速度

煤炭、钢铁等产业已经遏制住产能增长的势头,价格继续下行说明减产速度不及需求萎缩速度。

国有企业涉及就业、税收等社会责任,其运行并非完全市场化,而是“戴着镣铐跳舞”,人员安置是供给侧改革中的最棘手问题,不仅要拿出资金,更要提供再就业的办法。

在上述产能过剩的行业,企业难以自保,横向兼并重组后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企业对向有利润的产业上下游延伸更感兴趣,尤其是“互联网+”的项目。

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一,银行对其待遇也不同。大型优质企业尚能勉强维持银行信贷,而中小低效民营企业资金捉襟见肘。

人口进一步向沿海及省会城市集中,这些地区地产需求从2015年开始复苏,部分重点城市量价齐飞,一房难求,而三、四线城市出现“优质青年荒”,进而导致地产需求不济,看不到转机。

部分地区地产需求回暖并未传导到新开工阶段,建筑钢材需求仍不乐观。家电、汽车订单好转,进而带动卷板类钢材价格上涨,但整体来说,供给收缩速度小于需求萎缩速度,因此投资者对此次黑色系品种价格的上涨空间及持续时间不宜太乐观。

[需要查看更多数据,请免费试用钢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