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报纸:人民币汇率双边波幅增加在所难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316  更新时间:2016-6-20 8:43:3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波动

近日,人民币汇率再成关注焦点。6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001,跌破6.6大关,较前一交易日下跌210个基点。时隔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再度跌至6.6水平。不过,次日反转势头明显,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大幅上调262个基点,报6.5739,创3个多月来的最大升幅。

这种波动自然会引发市场的警惕之心。无论是密切参与国际贸易往来、受汇兑风险影响较大的企业家,还是留学生,甚至热衷于海外购物的普通消费者,对汇率的较快变化都心存忧虑。

由汇率波动引发热议并非首次。去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人民币汇率一度出现波动,就曾让一些市场参与者感到措手不及。事实上,汇改至今,国内外均出现过对资本外流、汇率持续动荡以及人民币可能会持续贬值的担忧之声。甚至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提议,加强资本管制,直至压力减轻。

对此,决策层态度十分明确。央行强调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央行行长周小川此前曾表示,在继续大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同时,强化风险防控,打击违法行为,但所有正常用汇都是有保证的、自由的。6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出席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仪式的致辞中强调,中国将有序推进金融、旅游等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

由此可见,决策层对坚持开放政策、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十分坚定。从近几年来的实际行动不难看出,央行不断放松人民币汇率管制,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而随着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开始使用和持有人民币,参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博弈的供求方日渐增多,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更加灵活渐成必然。

不过,在迈向资本账户开放的同时期待汇率、利率相对稳定,同时保证国内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健康发展,多个政策目标相互平衡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正确、全面、妥善地衡量问题。

首先,正确认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流动。

应当承认,外汇储备的边际变化的确值得市场各方关注,但不能过度解读。客观来讲,资本流动具有双向性,一个成熟的市场能清醒认识资本流入的好处,就必须正确认识资本流出的合理性,而不能过度敏感。在美元加息预期不改的背景下,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确可能让部分资本选择离开,但这并不是一种恐慌性逃离,这是经济客观规律使然。

其次,全面评估汇率市场化改革与资本项目可兑换。

汇率市场化改革不仅仅是汇率问题,也是国内一系列金融改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开放资本账户、加大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对国内金融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望成为一系列金融改革的催化剂。

进一步的开放会激发改革动力,提高金融效率。这种以开放倒逼改革已有先例。例如,此前我国引入外资银行,旨在其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更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多元的投资选择对国内银行业形成刺激,以此推动国内银行业从过度依赖存贷利差“躺着赚钱”转型升级。

而提升外汇的资产配置效率正是改革的新要求之一。尽管我国一直是外汇储备大国,但我国资产端与负债端的收益率和成本并不匹配。如何通过改革和开放进一步提高中国对外资产的收益率,降低对外负债成本,有效利用外部杠杆发展经济是当务之急。

再次,妥善管理可能的汇率波动风险。

风险总是客观存在。尽管在中高水平的经济增速的支持下,人民币不具有长期贬值基础,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双边波幅增加在所难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尽量避免的不是波动本身,而是其可能带来的伤害。因此,与其担心改革的风险而畏手畏脚,不如制定妥善的风险应对预案。

国内市场并不缺少外汇风险管理工具。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而言,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工具和制度设计;从企业角度而言,要告别投机等赌徒思维,不要把重心放在投机性套利上,而应通过套期保值降低汇率波动风险,例如,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通过外汇远期、交叉货币掉期等常规衍生产品避险,或调整业务模式,实现外汇对冲。

汇率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市场应对也需要过程。培育成熟、完善的市场,稳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妥善把握窗口期都是关键要素。而正确、全面看待改革,不否认风险,并积极做好风险管理和应对预案,是达成共识、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需要查看更多数据,请免费试用钢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