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在某钢铁项目承建单位工作的王经理就在准备着出国公干了。以往,他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内的大型钢厂做技术支持,长年落脚在河北、河南、辽宁等钢铁行业重镇。“国内一些大型钢厂已经走在转型的路上了,相关业务有所收紧。”王经理告诉国际商报记者,当前,伊朗、印尼、白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需求正劲,纷纷向中国的钢铁公司示好,这次他就是要赶赴印尼工程的现场。
近年来,随着中企国际产能合作范围的加力拓展,身负“调整结构、提升效率”重任的钢铁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走出去”的主体,中国钢铁企业积极落实政策导向、呼应市场需求,“走出去”量质齐增,前景看好。同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钢企“出海”进程中“水土不服”的情况,这也成为“走出去”的钢企所面临的一项严峻课题。
前期准备应更为细致
中国中信集团和澳方合作的在澳铁矿石开发项目就是钢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的一例。王经理所在公司也承担了一部分建设项目。但就在不久前,中信集团宣布,对澳大利亚西部的铁矿石开发项目实施最高17亿美元的减损处理。
在外界看来,铁矿石价格下跌成为中信集团收益不断缩水的直接原因。但纵观这一项目“命途多舛”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最为担心的法律、人员管理等几大问题,几乎招招皆中。除却铁矿石价格持续低迷之故,中信股份和合作方之间围绕铁矿开采和利益分成等纠纷连连。据媒体报道,为了维护自身权益,中信股份一度向澳大利亚悉尼联邦法院提起诉讼,但诉讼以及所有的反对意见均遭驳回。
“其实,我认为中信集团的诚意很足,但吃亏就在前期准备还显不够。”对该项目有一定了解的王经理说,一方面,中方对澳大利亚当地的法律环境了解不够深入,进而导致自身陷入被动;另一方面,对澳大利亚当地的交通和运输环境、条件缺乏有效的实际调研,导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屡陷泥淖。
而今,在“一带一路”建设有力推进的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不断走向深入。钢企“走出去”经验日渐丰富,“前期准备不足”的情况是否得到了改善?“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情况有一定好转,但我认为还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王经理告诉记者,铁矿石价格在波动,投资回报率走低,像俄罗斯、印尼、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日子也没有想象中好过。钢企走进这些市场寻求更大发展,尤其需要加大前期调研的力度,否则“走出去”的脚步会遭逢更多意料不到的牵绊。
“加大前期投入之类的呼声虽然很高,但相关企业人士对其重视程度还多有不足。”王经理分析道,前期投入的成本占比较高也是造成钢企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
“走出去”助竞争力提升
伴随“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推进,加之海内外市场需求的指引,钢铁企业“走出去”前景乐观。钢企“出海”挑战和机遇并存,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如德龙钢铁集团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采取从贸易到加工到轧钢,再到冶炼的从后到前的分步投资策略,有效规避了相关风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双方还在政府支持下投资建设了钢铁工业园区,这种策略也获得了外界的认可。
“‘走出去’是中国钢铁行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王经理说,虽然还有很多“必修课”,但海外广阔的市场空间已成钢企“走出去”的强劲推动力。“除了东南亚市场,以巴西、俄罗斯为代表的金砖国家也提出了与我方合作的意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走出去”的内容依然醒目。李克强总理指出,2016年我国将继续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落实和完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设立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用好双边产能合作基金”。
“企业为主是必然的。”王经理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虽然有政策支持,调整结构、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仍然是企业努力的着力点。
“出海”钢企“以一带多”
近年来,在国际产能合作不断走向纵深的背景下,钢铁行业“走出去”不乏亮点,甚至出现了“以一带多”的局面。国际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关企业不仅仅到海外发展钢铁项目,他们还将触角延展至酒店、路桥、市政等项目中;合作方式也不再局限于施工本身,还包括技术、装备乃至标准“走出去”等。
不久前,中冶京诚与联泰国际集团联泰企业有限公司签署了《帕劳酒店项目EPC总承包框架协议》。据介绍,帕劳度假酒店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度假酒店、水上别墅、餐饮、商务会议中心、娱乐设施、停车场等相关配套设施,建筑主体拟采用中冶京诚新开发的战略产品——新型模块化建筑。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中冶京诚的前身是钢铁设计院,但以中冶京诚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其业务早就不局限在单一的钢铁老本行了。一方面,海外存在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这是国内企业转移优势产能、拓展业务范围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深入,中国的产品、装备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使国际产能合作走向纵深成为可能。“因而,这些公司将自己的业务扩展为多个模块,如酒店、市政、房地产、路桥,力求在全球基建热中分得一杯羹。”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签署的协议,中冶京诚将负责帕劳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总承包。
不仅仅是去“施工”,这为创建升级版“走出去”提供了可能。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所言,我国大部分企业已具备总包能力,包括设计、融资、总包合同的实际完成额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最关键的是,我们的装备跟着工程承包‘走出去’,中国一大批装备带到了全球。”
“的确,我们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高炉、热风炉等装备,也随着项目工程走向了海外。”某工程公司的业务员告诉记者,这种由大变强的感觉是比较明显的。以往,我们可能只专注设计和施工层面的东西。
除了装备,钢铁行业还在发力推行中国标准“走出去”。国际商报记者从中冶集团网站上了解到,以央企如何加快推进中国标准“走出去”为主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日前与中冶集团专门召开了研讨会。中冶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钢铁和冶金建设方面,中冶集团已将产业布局逐渐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越发凸显中国标准的重要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也明确表示,钢铁与有色领域是国家重点推介的国际产能与装备合作领域之一,中冶集团应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确定好的示范项目,并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带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推进中国产能与装备合作。“国家标准委也将在国际标准编制、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支持。”
[需要查看更多数据,请免费试用钢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