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振江:在钢铁行业财务工作座谈会暨财务与价格工作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大家好。今天(7日),我们召开钢铁行业财务与价格工作委员会会议。这次会议是必须抓紧抓早的行业专业性会议,这次会议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2016年行业和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我们必须下大的决心,千方百计,多措并举,扭转2015年效益差、亏损严重的局面。这次会议在常州召开,是中天钢铁集团大力支持的,刚才,中天钢铁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代表了企业的愿望和呼声。多措并举增效益是2016年企业和行业必须打的硬仗。
这次会议要总结行业财务、价格管理工作,交流企业降本增效的经验和做法,研讨财务、价格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明确2016年财务、价格管理的重点工作,中心是按照今年1月份协会理事(扩大)会“去产能、控产量、降成本、防风险、增效益”的要求,加强行业自律,研讨如何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探索价格工作新机制,深化降本增效,采取哪些举措增效益,在增效益中财务、价格工作应该怎么做。首先肯定,各企业和钢协财务与价格工作委员会在财务、价格工作方面做了大量艰巨有效的工作,很有成绩,我不重点讲了。借此机会,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效益差是全行业当前特别突出的问题。
对企业来讲,效益是命脉,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源,是企业价值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钢铁行业红火的时候,都是效益好的时候,钢铁行业困难的时候,都是效益差的时候。
2015年是钢铁行业效益最差的一年,也是全行业真正的“严冬”。会员钢铁企业主营业务连续12个月亏损,从2015年7月份开始出现严重亏损,去年下半年整体效益大幅度下滑,每月亏损额都在10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全年累计亏损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亏24倍;加上投资收益等项目合计全年利润总额为亏损645.34亿元,而上年利润总额为盈利225.89亿元。2015年效益的巨大落差,给一些企业释放了生死存亡的信号,对2016年全行业的经济运行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2015年的状况到2016年不能再持续下去,必须多措并举增效益。
1、必须承认,效益差与产能严重过剩直接相关。这是供求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翻一翻中国钢铁供与求走过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钢铁从紧缺到过剩演变的过程和与效益的关系。中国依靠多进口钢材满足需求是从1968年开始的,那是“文革”期间,冶金部直属的全国各大钢厂全部下放,资产财务给了地方,产供销留下,班子双重管理,只剩下攀钢直属是因为在建。“文革”结束时,为生产出2600万吨钢连续大干了三年,到1978年才拿下来,是钢铁史上有名的“三打两千六”。
真正结束依靠多进口钢材满足需求是2005年,实现了进出口的基本平衡,经历了30多年。期间也出现过不少过剩的说法,现在再翻一翻钢材生产和消费的历史轨迹图,应该说,在2005年以前总体上没有严重过剩的问题,但是后期存在一些品种过剩的问题,也存在一些品种满足不了需求的问题。
应该说,出现过剩主要是从2006年开始的。2006年、2007年每年增产6000多万吨钢,是靠每年多出口2000万-3000万吨钢材消化的,当时国内外价差高,所以尽管过剩,但企业效益很好。那时过剩的呼声是很高的,有一定道理,因为从2001年到2007年,中国钢产量每年以超过20%或接近20%的速度增长,这个增速是可怕的。
果然,全球性金融危机到来,2008年下半年中国钢产量出现了负增长,全年增速由2007年的16.7%降为2.8%。2008年上半年和下半年钢铁生产的冰火两重天使钢厂十分敏感,有了放低增速的充分准备,钢铁协会2009年初在研究2009年的钢产量时是有零增长准备的,年底的结果出乎意料。现在看,那个时候应该是控制产能最好的时期,但错过了,却在相反的方向走得较远,企业和很多人是难有这个远见的。
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主要产生于金融危机期间。政府采取很多措施应对金融危机,没想到2009年中国钢的需求比2008年增加了1亿吨,钢厂2009年比2008年共多生产了6900多万吨钢,少出口了3500万吨钢材,多进口了600多万吨钢材,才满足了国内需求。钢厂当时是高兴的,人不该死有一救,松了一口气,也放松了对产能过剩的警惕,甚至迷失了方向,放手大干吧,没什么可怕的了。结果,从2009年到2014年又增加了3.1亿吨钢产量,产能增加肯定比3.1亿吨要多了。那几年的高增长使得现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积重难返。
产能过剩喊了多年,为什么近几年尤为突出?因为过去尽管过剩,但需求是刚性的,每年需求还是正增长,只是增速有变化。2013年需求出现了7.65亿吨钢的峰值,之后开始下降,逐年出现负增长,比如从正增长3个点降到负增长5个点,实际上是8个点的落差,这个落差带有断崖式的味道,涉及5000多万吨钢卖给谁,钢厂对这个突变一时难以适应,一时又刹不住车,产量继续增长,一年以后的2014年滞后地出现了钢产量8.23亿吨的峰值。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峰值是在产能利用率很低的情况下的产量,若按正常产能利用率计算,产能严重过剩的总量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承受不了的。
内需减弱后,企业为寻找出路开始拼命出口,2014年出口增长50.5%,2015年出口增长19.9%,达到1.12亿吨。中国钢材的大量出口引起了全球范围内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恐慌和反对,各种质疑、反倾销、增加进口关税、贸易保护主义不绝于耳,钢材出口的国际环境在恶化,协会的对外宣讲、协调、应诉工作量很大。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变化强迫钢铁工业必须化解过剩产能。
产能过剩直接影响了钢铁工业的效益。从2008年到2011年我们每年的销售利润率在2%-3%之间,2012年首次出现全行业亏损6.9亿元。从2012年开始,会员企业销售利润率始终小于1%,2012-2014年平均每年销售利润率为0.44%,2015年销售利润率为-2.23%,主营业务利润更惨,不少企业靠少提折旧摆平,会员企业钢铁主体折旧率从2004年平均9.31%下降到2015年的4.78%,若折旧率保持不变,实际上从2008年开始就已进入销售利润率为零的时代。在效益低的同时,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两年快速上升。
金融危机以来钢厂效益差也与进口矿价格太高关系极大。全球性金融危机使2009年进口矿价下降到80美元/吨,与2007年的价格差不多,中国2009年后的大增产,到2011年两年内进口矿价涨到了年均164美元,翻了一番,高时190多美元,创了历史最高价,钢价降时它还挺着或降幅较小。那几年,矿价和钢材价格严重失衡,疯狂的石头吞噬了钢厂大部分利润。那几年的失衡失控和产能的无序扩张使钢材市场、原料市场、价格定位都失去了理性和秩序。
2、钢厂效益差不光是产能过剩一个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钢材价格太低。钢材价格从2011年三季度一路下跌,钢材价格指数从2011年10月份的122.72点逐年下降到2015年12月中旬的54.48最低点,四年降了68.24点,下降幅度高达55.61%,总体下降了2600元/吨,2015年比2014年下降了1300元/吨。钢材价格降到了1994年的54.48%,而生产成本一直上升,有的要素成本翻了几倍,由于国内钢材价格低于成本,那时每生产一吨钢就平均亏损100多元。应该说,钢厂在降低可控成本上一而再地努力,但不管如何努力,也挽不回背离价值、低于成本的钢材低价格造成的亏损,这样的钢材低价格钢厂不可能有好的效益。所以,不重视钢材低价格问题,就解决不了增效益问题。
现在,很多行业都过剩,严重过剩的不少,但为什么人家的效益不像我们这么差,即使亏损也不像我们这样严重?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地方。我认为,是人家的产品价格没有像我们低得这样惨。世界石油每桶低到30多美元,远低于中国石油开采成本,但中国石油比钢铁效益好,因为中国油价规定不能低于40美元一桶,中国铁路运输的价格、公路运输的价格、煤价降后电的价格,我们再喊高也没有用,一是定价权问题,二是这些不低于成本的价格是符合反倾销的国际规定和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而钢铁对自己的产品和进口矿等大宗原料以及物流定价几乎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主导定价权的企业。我们缺乏主导定价权的企业的原因也不少,包括集中度低。同时,我们在国内市场也没有维护和使用反不正当竞争法。
现在,钢材的定价能力和定价机制是我们最大的短板。这个短板上还有千疮百孔,企业分散、自律性差、法律意识淡薄、同质化竞争等,成因很多,很难有效解决,但不认真研究解决就难以实现钢材价格的合理回归,可以尝试先从某些特殊产品开始,从自律性较强的区域开始,提升定价能力。
对钢材价格低也有几种看法,有的认为价格低的难以承受了,企望改变;有的认为低价格对用钢行业保效益提供了支撑,有利于稳增长;还有的认为低得还不够,再低点才能使一些钢厂死去。现在看来,社会是不允许大面积死亡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竞争方式是两败俱伤。宝马和奔驰竞争的成功经验是从来不打价格战,而是竞技术、竞创新、竞品质,结果两全其美,都有好产品、都卖好价钱,都创造了品牌价值。我们大企业的竞争,同质化产品的竞争,也应该走这一条正路。
钢材价格过低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公平、不规范的市场环境。恶性竞争,竞相压价,以自杀的方式争市场,用假冒伪劣产品压价,用不开票的方式压价,用客观存在的不公平税费为底气竞争。这一轮恶性竞争已经由亏损也销售开始向亏损已不敢再销售转变,不是改恶从善,而是赔不起了,烧不起钱了。
国家在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上正积极努力,出台了不少法规政策,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市场环境的改善还远在路上。但我们不是无能为力,低于成本不销售的底线都应该守住,加强企业自律、加强区域自律,加强行业自律是必要的。一些区域性自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相关企业都应积极参加。
二、钢铁行业要以非凡的勇气和气力做好去产能、控产量工作。
无论从眼前看还是从长远看,中国钢铁工业不下大决心解决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其他问题都难以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企业工作千头万绪,硬任务非常多,又处在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困难时期,各企业面对的主要矛盾也不同,在大量日常和非日常工作中,2016年重中之重的是把“去产能、控产量、增效益”抓出成效。
去产能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尤其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各部委的高度重视,抓得非常紧,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协会参与了其中,深感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深感对这项工作的可操作性措施和配套政策研究得非常细。采取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依法依规,多策并举的办法很有力度,我们相信会抓出成效。
由于产能是企业核心利益的主要组成部分,必然关联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人员的问题,资产和负债的问题,企业结构的战略调整问题,甚至与兼并重组减量优化,与产品结构优化、企业改革和转型升级都相关联,化解产能与转型升级不是各行其事,是要统筹的,在化解过剩产能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实际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措施。总之,化解过剩产能落实到企业是艰巨细致的,我们的财务是要算账的,我们要把去产能当大事做好。
去产能和控产量要两手同时抓紧。在过剩产能一时还没有去掉的时候控产量尤为重要。眼前,不把产量控制住,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格局就难以改观,供给侧改革就难以从根本上推进,钢材市场就改变不了混乱的局面,钢厂效益会继续越干越亏。尤其在今年钢材价格略有回升的情况下,产量失控就会悲剧重演。控产量的原则信条和基本经验首先是“没有合同不生产”,然后是“低于成本不销售,不给钱不发货”。这些应该成为行规行约和自律准则,每个企业都应该以此自觉自律,这对全行业有好处,对本企业也有好处。企业老板在全国同行中做事做人,要把握住这个行规和约定,不要在同行中丢这个面子。
三、要打赢增效益之战
今年前三个月,我们在“严冬”中似乎感受到有一小股暖风吹来。从去年12月下旬开始,钢材价格逐步回升,钢材价格指数从54.48最低点走出来,1月末上升到57.6点,2月末上升到60.04点,3月末上升到68.87点。开始时上升较平稳,中间多次波动,波动周期也短,随着钢价回升,进口矿价也波动回升,矿价上升幅度虽然有时高于钢价,但相互吻合度比过去有了大的改观。钢价回升使钢厂效益有所好转,普遍反映效益略好于去年四季度,但还赶不上去年上半年,赶不上去年上半年的原因是钢价仍低于去年同期,1月份同比低500多元/吨,2月份同比低400多元/吨,3月份同比还低300多元/吨,所以同比还是增亏的。这三个月有的企业开始减亏,有的持平或开始盈利,亏损面减少,但全行业亏损的局面还没有改变,1-2月又亏损114亿元。大家也分析了钢价回升的原因,一是因为钢价已低得不能再低了,该回头了;二是各种预期和国家利好政策,以及去产能等信号的正面影响;三是钢材经销商消沉了几年认为该伸伸手了,着手补库,社会库存增加。钢厂对此还比较谨慎,一是直接用钢的行业需求增加还不十分明朗;二是钢价略有回升,很担心钢产量增加和进口矿价上涨的恶性循环重演。因此,全行业对钢价回升都要保持冷静和谨慎的态度,虽然有了利好因素,但供大于求的基本面没有变,而且,今年的钢材出口量下降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全行业经济运行的核心是价格能否稳住和产量能否控制住,必须尽最大努力争取钢价稳定回升。
保持钢材价格稳定回升是增效益的前提,保持钢价稳定回升要先把市场秩序稳住。不要再竞相降价,大钢厂要带头,先从自己做起,然后是加强监督。加强新闻单位、协会、企业和社会监督作用,积极努力构织线索举报体系,积极配合执法部门执法,在执行《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环保法》方面,体现出力度和公平。钢协和钢协的法律事务分会和企业法律顾问要积极参与这方面的工作,让低价倾销钢材的企业付出代价,让非法生产,非法经营的企业付出代价。
继续深入开展降成本工作。保钢价和降成本是增效益的两个主动轮,财务和价格工作要在这两个主动轮上做足工作。降成本首先要紧紧抓住要素成本,各企业影响效益的要素成本要列出清单,在大宗原燃料的采购成本上,特别是进口铁矿石的采购价格,过去我们吃过大亏,虽然现在市场倒逼向合理回归,但进口矿博弈仍在持续,这要专门研究。
我们不能忽视国产矿。它涉及到资源安全和就业,它需要有国外矿山公平税赋的政策支持,去年国内铁矿山资源税已经减按标准的40%征收,还要继续争取增值税扩大抵扣项目、所得税返还、低品位矿利用、海外矿山开发等公平税赋政策。
人工成本是要素成本,呈只升不降态势,降低人工成本的最好办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转型升级必须解决的问题。即使三险一金降低,人头不减还解决不了大问题。人均产钢量要向1000吨以上努力,新日铁、浦项人均年产钢为2200吨左右,宝钢1000吨左右,沙钢1200吨左右,日照从建厂就是按1000吨考虑的,湛江钢铁准备2000吨左右,国内现在平均水平不到500吨。最近鞍钢、攀钢、武钢都在下决心解决劳动生产率问题,不解决不行了,迟早都得解决。
降成本要按照财政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钢铁行业》统一成本费用的核算口径和方法,在生产经营和各个环节开展以提高效益为目的成本对比研究,在产品结构调整、新技术开发应用、节能降耗、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销售、物流、产业链延伸等各方面,以此口径“对标挖潜”,各流程、各环节的成本控制,不是以成本最低为目标,而是以综合效益最大为目的。
要继续深入开展“对标挖潜”活动。钢铁行业开展“对标挖潜”活动是工业行业中开展最早的,取得的成效也比较大,各企业都很重视,积累了经验,正向更深、更广、更细推进,有的企业还与国外先进企业对标。在抓住降低要素成本的基础上,要建立“系统成本”的概念、“全成本”的概念,要进行由表观成本向深度成本的转变,要全过程、多方位地开展,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最终体现在企业综合效益上。
增效益要防风险。要防范市场风险、汇率风险、资金风险。“防风险”的重点是加强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要警惕亏损额大于折旧背后严重的失血问题,资金链保障问题。目前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上升到70%,进入行业警戒线,有的还更高,资金紧张带来的财务费用也上升到974亿元。企业面临着贷款不予增量、续贷困难和抽贷等问题,要用好钢材价格指数、铁矿石价格指数及其对标,在销售和采购中保盈利,保现金流。要充分发挥好财务公司的作用,这些年,财务公司为企业解决了很多问题,要依靠它解决大问题。
四、财务管理要在“增效益”中更有作为
过去冶金部坚持“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实际上就是要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围绕着综合效益、保证充足的现金流来支撑企业运行。
财务管理要在增效益中更有作为,就要创新理念,创新价值。要继续发挥好财务会计准确反映经营成果的作用,更要发挥管理会计创造价值的作用。管理会计不仅能通过相关信息解析过去,还能结合生产经营,在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在筹划转型升级、合理配置资源等方面体现创造价值的作用。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全过程融合,财务部门要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计划和效绩管理,与企业各部门协同。灵活运用全面预算管理、资金集中管理、量本利分析、成本控制以及绩效评价等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提高风险管控和应对市场变化能力,支撑企业战略、经营管理决策和执行的有效性。
要加强对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的研究协调,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发挥作用。国家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财政、金融、税收、人保、产业政策等各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有的政策已经公布,“营改增”自今年5月1日起全面实行,这对企业有直接大的影响,财务工作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变化,要利用好政策,要善于提出政策建议。钢铁协会一直在进行争取行业政策的研究,包括铁矿山财税政策研究、进出口财税政策研究、“营改增”和兼并重组财税政策研究、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财税政策研究,相当部分的财税政策调整建议已经被国家有关部委采纳并公布实施,行业财税政策研究工作协会将与企业一起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各位代表,2016年是钢铁行业效益回升的决战年,全行业没有一家可挂免战牌,我们的财务价格工作是首当其冲的。我们必须振奋精神,加强学习,努力工作,提高水平。财务价格工作委员会要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和工作力度。第一、委员会中企业人员应是现职人员,企业现职人员变换马上更换;第二、委员会成员要积极参加委员会的活动,对不参加活动的,委员会应要求其所属单位更换人选,尤其在全行业都困难的时候,委员会成员都要有作为、肯担当;第三、委员会过去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成绩,希望今后要进一步创新工作,特别在业内信息交流沟通、在分析研判、献计献策上为企业和行业增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2016年要力争企业和行业的效益得到改观!
谢谢大家。
[需要查看更多数据,请免费试用钢联数据]